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 (VC-IP) -— 油溶性VC衍生物,VC界的最佳选择!
● 维生素C是众所周知的明星成分,具有很多的功能,包括亮肤、促进胶原合成和抑制脂质类过氧化等。
● 然而,维生素C很容易氧化变色,因此直接在化妆品中使用会有不少的麻烦。因此,科学家开发出了更稳定的衍生物。
维C衍生物:
比如水溶性的抗坏血酸磷酸镁,aa2g等维生素C衍生物。另外,也有油溶性的维生素C衍生物比如抗坏血酸二棕榈酸酯,但它在油中的溶解性并不总是很好。
Q: 油溶性VC有没有其它更好选择?
有,那就是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,俗名【酯化VC】,又被称作【VC-IP】。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在高温下很稳定,在油中有很好的溶解性。
VC-IP,是一种VC衍生物,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,减少黑色素生成。
比普通的VC更温和、更稳定,同时具有优异的透皮吸收能力,在皮肤中分解成游离维生素C来实现生理机能,而且不具有光敏性,白天也可以安心使用,可广泛用于各种护肤品中。
一、关于皮肤渗透性:
在介绍VC-IP的具体功效之前,先得考虑皮肤渗透性。
关于VC和VC衍生物,有很多知乎大神已经分析过,另外,文献也有非常多的研究和探讨。
各种不同类型的VC衍生物经过官能团保护之后,最重要的是透皮效率,因为只有渗透进皮肤,才能转化和发挥功效。
1、VC乙基醚渗透率:58%左右的透皮率
这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几位研究者用VC乙基醚在 LabSkin模型与人类皮肤模型上进行了渗透性比较。
结果发现,24小时通过LabSkin输送的EA渗透率为55.1±1.8%。人体皮肤渗透量相似,占应用剂量的58.0±4.2%(p>0.05)。
2、VC-IP渗透转化率:84%的转化率
对于VC-IP有点不一样的是,研究者们直接测试到它在皮肤中转化为维C的效率。
从下图可以看到,10分钟内,VC-IP在重组皮肤模型上有84%转化为维C,而对照组却没有这个峰。
结论:尽管VC-IP的分子量以及结构比维C乙基醚大,但它的转化率却是相当的高。
二、关于美白效果:
接下来聊聊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美白效果。
VC-IP已经不算是最新的活性成分,对于VC-IP美白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的文献、数据报告等。话不多说,我们就直接来看看柏瑞医药做的真实测试数据吧。
VC-IP功效测试报告:
数据来源:柏瑞医药功效实验室
总结:使用2%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(VC-IP)面霜4 周后,具有显著性的美白肤色、降低皮肤色素沉着、改善皮肤粗糙度(改善肤质)、提升皮肤水合值、降低经皮水分流失(修复皮肤屏障)、提升皮肤弹性功效,与基质配方对比具有显著差异。
三、关于稳定性:
虽然维生素 C 拥有超强的抗氧化能力,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:它实在是太容易被氧化了。
大家可能遇到过这些情况:比如自己新买的维生素 C 精华,开瓶后却是类似酱油的颜色。或者,刚开瓶时,维生素 C 精华还是浅色的,用了一段时间后,就越来越黄!
原型维C极易氧化,难以保存
究其原因,原型维C还原性很强且不稳定,很容易被氧化,碱性甚至中性环境、金属离子等都会导致成分失活。
为了更好地保留维 C 的活性,科学家们把抗坏血酸的某些化学基团做了调整,将抗坏血酸变成了一类叫做维 C 衍生物的分子。这些衍生物拥有和维生素 C 类似的抗氧化能力,但是能够更加稳定。
市面上现在看到的很多维生素C及维生素C衍生物,无论是热稳定还是光稳定,最佳的选择就是VC-IP(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)。
VC-IP具有更好的稳定性,能保证在使用时能最大程度保留有效性,提高使用效果。
最后总结:
VC-IP解决了VC稳定性问题,同时具有VC功效甚至某些方面优于VC,且对热和氧化稳定,变色很小,容易开发配方及生产。
化妆品中是否添加特定成分可以从成分表中看出来,但添加多少,其浓度是未知的,除非是业内人士或是有经验的消费者才可判断出大概的含量。
欢迎关注我司微信公众号,了解更多最新产品资讯!
更多探索